▲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现场(北京科技报供图)


  作为中国科学传播界的一项年度盛事,典赞·2016科普中国现场活动30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承办,人民网、北京科技报社、科学普及出版社、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活动现场公布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提升公众谣言辨别能力


  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空腹不能喝牛奶?个儿大的草莓打了激素?2016年,你被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欺骗了吗?


  入选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的都是与公众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易被公众广泛传播且违背科学性的流言,相关媒体和权威专家及时有效地对流言进行了辟谣,得出了科学权威的结论,并广泛传播。


  除上述提及的三个流言,“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以及“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也入选了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经过实验后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谣言中说,一个美国科学家借助胶囊内镜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后的情况,并加以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真相:这个谣言看似有理有据,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研究表明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关系。此外,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这一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受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后,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的波长虽然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食品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了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9%。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已在本国市场上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包括乳肉蛋制品,其转基因食品的种类超过了5000个。这种状况已持续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中,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非常普遍,其用途也很广,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中2/3的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此外,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草莓会导致其卖相和口感变差。而有的草莓长相奇怪,那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条件不够好,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浙大某医院医生发现,小苏打可以“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其功效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中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此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浙大附二医院医生在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发现,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其针对的也只是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呈现紫色,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花青素,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把米饭染紫也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后,使果实的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7、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相对更低,但这类人群营养不良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台湾某医院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的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治疗血栓的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达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而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上已应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代替支架的“新技术”。此外,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普通民众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人们以为视频中的抽的是斑块,但其实是血栓,还以为抽完斑块就不用放支架了。但事实上,斑块是不可能被抽动的,更别说不用放斑块的说法了。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即利用X射线进行安检。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先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100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刷屏手机


  即将过去的2016年注定要在中国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场公布的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中,有的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科学家的权威解读。例如,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后,专家和媒体利用电视、网络等及时科普了相关科学知识,让引力波知识一次次刷屏。


  在这一年里,从科技界“三会聚首”到国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科学普及被放在了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6年也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对接、长征五号火箭和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出由航天大国转为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资深航天院士和科普新晋网红也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航天热点事件,及时科普航天知识,掀起了“全民航天”热潮。


  同时被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的还有:“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通常来说,大众对GPS全球定位系统有所了解,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系统却相当陌生。,一定会对北斗系统有初步了解。


  此外,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加油!向未来》中用口香糖打开青椰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撒贝宁又圈粉无数。


  2016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内容独特,形式新颖,制作一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有的作品生动流畅,通俗易懂。这些深受网友喜爱的网络科普作品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示范传播之道


?你被科普网红郑永春的文章刷屏了吗?你参观过民营企业家秦瑞强自费创办的河北正定科技馆吗?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在工作之余,积极对公众进行科普传播。有的科学传播人物创新科学传播形式,利用新媒体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有的科学传播人物传播的内容贴近生活,在科学权威的同时通俗易懂;有的科学传播人物被社会媒体普遍关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广泛,影响力较高。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分别授予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正定科技馆馆长秦瑞强、“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学科技教师陈耀、天坛医院缪中荣、科幻作家叶永烈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木胡牙提。


  今年科学传播人物颁奖环节还设立了一个特殊奖项,由于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David G.Evans教授(戴伟教授)对中国的科学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授予他“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的荣誉称号。


打造我国科学传播的权威经典活动


  “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从8月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本年度具有影响力和科学传播元素的事件、人物、流言和科普作品。申报期间,全国各学会,省级、副省级城市科协,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成员单位,主流媒体,科研院校,社会科普机构等100多家单位积极推荐,共征集到推荐材料近400份。在由40多位专家评选,并参考了网友的投票后,最终确定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和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通过盘点年度科学传播中影响深远的典型,“典赞·2016科普中国”旨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以打造我国科学传播的权威经典活动。


相关阅读


典赞·2016科普中国,2016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公布 引力波、长征七号等作品入选


典赞·2016科普中国,2016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公布 “阿尔法狗”等事件入选


典赞·2016科普中国,2016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公布


典赞·2016科普中国,2016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公布 大个草莓打激素入选


大家都在看


各大卫视“跨年晚会”大揭密!你最想看到谁?


爆燃!海军招飞宣传片发布 中日空中对峙画面首曝光


这是2016年最大的谣言!你上当了吗?


(人民网-科普中国)



主 编丨凌陈 编 辑丨乔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