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沐浴、解除、治病   : 祈福、开市、安葬



转自:海南食游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尊重原作者的版权





我一直认为,海南的美好的一天是由一碗抱罗粉开始的。这一期特别推荐的“文记抱罗粉”对于很多资深的食客来说,其实早就已经是一家名牌店了。“文记抱罗粉”已经开业二十几年的时间,一直都是一家实实在在的,有着传统老味道的小店。以下真情实感的文字出自“文记抱罗粉”的老板文传剑先生,特此感谢。——李子





米粉,在海南各地都有人做,单就在文昌,各个乡镇都会有人做粉来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其实都还没有抱罗粉这个说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昌抱罗镇做的粉也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脱颖而出了。真正的抱罗粉颜色呈半透明状,软而韧,入口即化,但又有嚼劲。因为文昌县抱罗镇所产的最出名,抱罗粉的名字就叫开了。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供销社、合作社解散了,原先在这两个单位工作的师傅也各自回了家,他们可都是四邻乡里叫得出名号的大厨。这些人解散回家后,都陆陆续续在自己家里卖起了粉。他们都是很认真、很严谨的人,每件事情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对粉的质量、味道要求很高。抱罗的粉还有牛肉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质量、口感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口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慢慢的传出去了。




       文昌罗峰中学。成立于1884,座落在文昌市抱罗镇上。罗峰中学历史悠久、教学成绩显著,在二十世纪吸引了大批海南各地的学子前往求学。而就是这一批批在抱罗生活过的师生,在他们走出社会之后,口口相传,就把文昌抱罗镇上的粉很好吃的口碑传了出去。那时候镇上的戏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琼剧团来演出。晚上演出结束后,他们是不走的,指定要在抱罗吃上一碗粉当宵夜之后才离开。那时我们家里就招待过很多剧团,很多的琼剧名角都在我们家里吃过粉。看完戏后的乡民们是不散的,都会围到我们家看那些小生、小姐、丫鬟们。里三层、外三层,那个热闹啊,一直到下半夜人都不会散去。也就是这些走南闯北的剧团,把文昌县抱罗镇上的粉很好吃的名声给传了出去。





       到了八十年代末,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抱罗镇上的老市场也弃用搬到外面的新市场。原先在老市场周围卖粉的一些人家,不得不关门停业。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家。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外地人到镇上来找愿意去海口等地方去做粉的师傅。我的父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跟随外地的老板到了内县、海口等地方当师傅。那时候父亲偶尔回来,我会问他,到了外面,店招牌上会怎么写。




      

父亲很肯定的回答:当然是“抱罗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给别人当师傅,或者自己开店,抱罗粉也就被世人所皆知了。





        说到抱罗粉,就不能不说我的三姑婆“牛风三”。她是一个很顽固、倔强的老太婆,也是抱罗做粉人家中的“异类”。




        八十年代的时候,镇上卖粉的人家已经有十几户,大家也都经过改良,加了调味料,佐料也丰富了。唯有三姑婆她却一直坚持她的做法:等到市场收摊的时候,就去便宜收来一大堆已经剃得很干净的牛骨头和牛筋,放到大铁锅里熬煮,直到骨头上的牛筋和一丁点的肉屑脱落,然后把骨头捞出来,逐一敲碎,再把骨髓收集起来。她的一碗粉,就是加上一大勺她熬煮的牛骨汤,和着牛筋、肉屑、牛骨髓,味道那个鲜美啊,那是无法形容的。要是还觉得不够猛,再加上一调羹虾酱和辣椒,那才是真正的“重口味”。如果你哪天从她家吃完早餐出来,不说别人也会知道的,因为那股膻腥味会伴随你一整天也不会消失。她也因此而得了外号——“牛风三”。可惜啊,三姑婆老去后,她的家人受不了家里的膻腥味,已不再继承家业,后人们也就无法再品尝到如此“重口味”的美食。想念三姑婆,想念那碗纯粹的完完全全的牛肉粉。



       

抱罗粉还可以下饭。小时候家里没菜了,母亲便会叫我去买碗粉,说是碗,其实是一小盆。合作社的伯父、伯母看到了,自然是明白的。他们会给我多加一些粉,然后弄得稍咸一点,再加上满满的汤。我们一家人便可以就着粉、花生、牛肉干下饭了,还有汤喝呢!父母亲在外打工的那些日子里,我和妹妹的很多顿饭,就是这样解决的。



“文记抱罗粉”店面




“文记抱罗粉”老板:文传剑先生


老店:海府路拐进蓝天路几十米佳裕大厦旁 (原老店斜对面) 

分店:海府一横路拐进晋江街美兰政务中心旁                   




END

想阅读更多海南美食美文,请关注【海南食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