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收款

那么,是什么秘密帮助智人反超其他物种,跃上食物链顶端的呢?生物学家们苦苦思索。 其实许多动物都会使用有声语言,包括所有猿类和猴类,青猴就会告诉同伴“小心,有老鹰”“小心,有狮子”。 更何况,严格来说人类并不只有我们今天的“人类”这一种。 和我们同期的尼安德特人,不仅比我们智人高大强壮,而且有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更聪明,他们可以像我们一样思考、交谈,穿衣服、盖房子、打猎、熟练得控制火、使用长矛、雕琢带颜色的穿孔贝壳装饰自己,但他们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们战胜其他物种战胜尼安德特人,登上地球的王座?

有很多初创品牌,一开始都是靠创始人的人际人脉去起步,靠第一批忠粉的口碑去发展,但这样下去很快就会遇到瓶颈,因为人际的影响力只能停留在亲密小圈子,它能产生天然的信赖,但这种信赖无法复制。靠一个人的人际你只能影响到150人,这是一对一关系的极限和天花板。 这时企业就必须考虑去做品牌经营,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为品牌虚拟体验、人设、共识,从而连接更多消费者,跨越从小众到大众的认知鸿沟。 很多企业会觉得做产品是实实在在的,做品牌则给人感觉虚头巴脑,不切实际。 这时候企业就会惘然、迷茫,“我产品这么好,为什么没人买?”(而消费者的反应则是“你是哪一位啊?”)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再好也惘然。 好产品是一个品牌的根基,没有实实在在的好产品做支撑,一味玩虚的,那是很危险的事。

VR,Virtual Reality。它基于现实,却是虚拟体验。它纯属虚构,却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难辨真假。 而体验的设计,也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的模拟,让消费者产生“的确如此”的感受与共鸣。 曾经有家电影院因为生意不佳,于是就往临街的马路上释放爆米花气味,以此唤起人们去看电影的欲望。因为我们都像巴甫洛夫的那条狗一样,一闻到爆米花味,就条件反射般联想到看电影了,影院生意因此好转。 电影院内并没有真的卖爆米花,但吃爆米花看电影的体验则是真实存在的。 正如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企业自己说自己怎么怎么好,消费者通常是不信的。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官。每个人进到超市、菜市场、服装店、书店、汽车4S店,在购买以前都会先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然后才会下定决心掏钱。 果酱罐子被有意设计成打开时有“呯”的一声,这让消费者感觉果酱更加新鲜、干净和安全;每辆劳斯莱斯在出厂前,其设计团队都会从800多种元素中提取出一种混合了木头、皮革、亚麻和羊毛的气味,添加在座椅下方,这就是让人迷恋的新车的味道。 世界上并不止星巴克一家能提供优质的咖啡,星巴克的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咖啡,而是因为它建立了一个“社区”,让星巴克成为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种去处。 前星巴克全球创意副总裁Stanley Hainzworth说,“当你品尝饮料时,你听的音乐,你和某个人在聊天,以及你所坐的沙发,构成了完整的体验,谁又会说我只是来星巴克喝杯咖啡的呢?” 所以星巴克围绕这个思路设计:挑选什么家具,悬挂什么油画,播放什么音乐,包括让店员和你亲密寒暄,也因此而来。

今天科技越来越发达,离人的距离似乎就越远。但我们看到微软、蔚来这样 品牌,并不想只是展示酷炫的黑科技,恰恰相反,他们希望在冷冰冰的科技以外,通过一个具象化、人格化的虚拟形象,和消费者建立连接,拉近品牌与人的距离。 一个好的品牌,绝不应故作高冷,绝不应在广告营销中处处透着一股“你看,我最牛”的气息——诸如我是领导者、我销量遥遥领先之类。 而是应该放下身段,到群众中去,和消费者打成一片。这就需要品牌进行人格化设计,为产品赋予人的品格。 一个好的品牌,就是要虚拟一种形象、个性、身份,打造品牌人设。 当产品从生产线上下来被摆上货架,在它从企业销售物转变成消费者拥有物的物理过程中,它也在是心理层面完成从现实产品到人们欲望对象、梦想化身的转变。 需求是根植于我们基因的,但欲望却是时代虚拟出来的。

对于营销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非你是谁、你的产品有多好、能够满足何种需求,而是你的产品是否让消费者想要,能否成为消费者欲望的对象、梦想的化身。 事实上,任何消费都是在人心发生。我们通过消费来获取自我存在感;来确认自己应该跟怎样的产品、怎样的生活方式相呼应;来证明“我是谁”,来寻找“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 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品牌标识清楚用户身份,虚拟一个用户想要拥有的个性、形象,从而使消费者能够将自身与品牌对应起来,使消费者一看就知道—— “哦,这个广告是为我做的”“我应该买这个”,从而产生“这是我的品牌” 之感。 这种品牌的个性、身份、形象,就是一个虚拟的品牌人设,这一人设表达得越清晰、越强烈,消费者与品牌的连接就越紧密,最终形成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强势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