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IFLA AAPME——设计弹性


2018年5月23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公布了201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IFLA AAPME)的115个获奖作品。中国共13个院校和设计单位获奖47个。

其中我校建筑学院12级本科生团队(指导老师:肖毅强、徐好好,团队成员:曾丹瑜、陈诗祺、陈杰强、黄健、张瑞年)作品《Barangai=Baran+I》荣获雨洪管理类(Flood and Water Management Category荣誉奖


作品名称Barangai=Baran+I  ——(Barangai)等于巴朗盖社区(Baran)加上“我”——聚集个人微力量,发挥巴朗盖社区互帮互助精神,自下而上地进行城市更新。

(作品详细介绍见后文)


这是IFLA在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AAPME)发起的首届大奖。由IFLA亚太地区组织并由3位IFLA区域主席共同主持,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景观设计和规划认证奖项,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展跨区域协作的评奖工作,为以风景园林为基础的单一或多学科融合的项目提供展示的平台,旨在构建我们城市和自然系统的弹性



评审及奖项分类


IFLA AAPME评委会由来自非洲、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的13位IFLA国家协会主席组成,他们将评审第一阶段的参赛作品。只有被接受的参赛作品才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和最终阶段评审团由来自“100韧性城市”,ICOMOS,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Sasaki,世界遗产研究所,IFLA美洲、非洲、亚太地区、欧洲和中东地区的14位杰出成员组成,包括最近的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得主、名誉教授德克·西蒙斯和IFLA主席凯瑟琳·摩尔教授。


本届奖项分为规划分析类和建成类,建成类奖项包括十个单项。


其中我校获奖作品为雨洪管理类,该类型的入围作品为:有关抵御洪水的项目、增强防洪基础设施的手段、关于水洪管理的公园设计、城市更新、水网改善、水系统管理(包括水资源净化、修筑堤坝、保护含水层等)




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

肖毅强、徐好好


团队成员:

陈诗祺、陈杰强、黄健、曾丹瑜、张瑞年

(本作品为他们本科四年级时2016.03-2016.06所设计)



下面是关于这个获奖作品《Barangai=Baran+I》的详细介绍:


前言

项目负责人 :曾丹瑜


项目开始之前,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弹性(resilience),什么是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说起这两个词,大概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绿色技术被动技术,但我认为,建筑学背景下的弹性和可持续性,绝不仅仅是满足技术、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而已。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的价值,都在于它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特质。我们可以说,判断一栋建筑是否成功,可以用它一整个生命周期的总体消耗(能源、投入、后期维护)来评估,在这样评估标准下,它物理上的消逝标志着它生命的终止。


但一个建筑生命的评价,是分作有形生命形态,和无形的生命长度的。我认为,建筑的文化性,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可持续性和弹性的体现。它不会随着物理形态消逝,成功的建筑,它会适应和延续一个文化,它会自发地引导使用者,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运作模式,并悄无声息地渗透和扩散开来。


除了有形的数字评价体系之外,还有社会的、文化的、人类认知的价值,它们共同决定了这个建筑,这个城市的真正生命长度。


因此在这个位于菲律宾的项目中,我们不仅关注基础设施的物理改善,还更多的关注社会性和文化性带来的弹性和可持续性,希望能够深入到城市中最小的单元自下而上地发掘并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模式


获奖作品《Barangai=Baran+I》解读


项目背景




项目场地位于菲律宾瓦伦苏埃拉市(Valenzuela)的Polo河旁边,是市郊的一个低洼地,位于海平面以下,常常受到洪水侵害。该区域经常受到台风侵害(一年六次左右),和热带气旋带来的洪水(一年八次左右)。除了自然灾害,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人口爆炸。与菲律宾平均人口增长率2.04%相比,瓦伦苏埃拉市的人口增长达到率4.93%,在未开发的市郊,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产生了新的住宅需求



在对菲律宾进行研究时,我们提取了一个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巴朗盖(Baran)意为菲律宾社区。巴朗盖有一个衍生的词语Bayanihan,这个词是当地互帮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文化的象征——社区精神。最初,这个词是指向当地人在洪水来临前,邻里间互相帮忙搬房子以躲避洪水的传统,此后Bayanihan社区精神更是渗透到其他的社区活动,如社区建造、社区花园等等。


因此,我们决定以社会文化——Baran社区互帮互助的Bayanihan精神,作为运作模式,以社区为能自我更新的单元,采用自下而上的手段进行干预,通过点状逐步扩散的城市更新手段和当地人自发建造的力量达到抵御洪水的弹性设计目的。


我们设计的这个能自我更新的单元由三个元素组成:“40-50个家庭”组成的社区,“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蔬菜花园和渔业”组成的社区产业。



社区产业


我们计划在当地社区中引入蔬菜花园,这是为了满足社区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蔬菜花园——将地块中心的空地用于耕种,同时在社区中心建立小型垂直农业。同时蔬菜花园还可以和场地现有的渔业结合,达到农业和渔业的共生发展

随着时间的发展,社区产业逐渐繁荣,当社区产业产量大于社区自身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对外出售,逐渐发展起相关的经济产业,比如农家乐及相关旅游产业。这和瓦伦苏埃拉市政府对该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不谋而合。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包括两部分:

其一是私人住宅,我们把关注点放在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上,他们负担不起稳固的混凝土房屋的建设费用。因此在非常有限的预算下,我们以当地原有的传统棚屋“尼帕屋Nipa Hut”为原型,运用当地的材料——椰子木、尼帕叶——为他们设计一个可以满足当地技术而自主搭建的房屋方案。房屋的设计满足几个特点:本土材料、低预算、低技术、轻质可移动

其二是公共的社区中心,社区中心的结构必须稳固,可供人们在平时进行社区活动,洪水时期避难,我们将社区中心设计为两层的平台,灾时首层可用作社区的避难中心,二层用以放置可移动的轻质房屋。


尼帕屋Nipa Hut:菲律宾当地的一个传统木构棚屋,因屋顶常用当地一种植物叶子——尼帕叶为覆顶材料而得名




发展轴


每个社区单元都会经历一个发展轴:

巴朗盖社区的建立——社区集体建造新的尼帕屋和社区中心——社区农业和渔业提供自给自足的经济支持——社区产业繁荣——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原来住在尼帕屋的家庭有经济基础以后,建设新的更高质量的稳固房屋,他们搬离并捐赠尼帕屋给没有经济基础的迁入社区的新家庭,以此达到循环使用的资源分配最优化。




弹性循环


弹性循环阐述了新系统是在平时灾时怎样运转的。

在洪水来临之前,邻里吆喝着聚集,“嘿,咱们一起来搬房子吧!” 他们传承着巴朗盖互帮互助的精神,齐心协力帮助低收入家庭将他们的尼帕屋搬上社区中心的二层平台躲避洪水;而社区里会被洪水侵入的家庭,将去往社区平台的首层进行避难,洪水期变成了大家集体居住的生活模式,社区中心成为了一个公共社交场所。

在洪水期间,人们在社区中心的公共厨房享用提前收割好的蔬菜,安心等待洪水的退去。

当水位下降以后,尼帕屋被搬回地面,弹性循环回到新的起点。洪水期也因此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紧张焦虑的时期。


从弹性社区到弹性城市


每个社区单元的建设都是同时或先后进行的,它们各自独立,能够自给自足并逐步发展,而后通过新的路网相互连接,新的路网建设需要集合不同的社区之间的力量,路网标高高于一般洪水水位,以保证在一般洪水来临时,社区之间仍能保持联系,而整体来说,连接后的社区单元互相巩固,将成为更加完整和复杂的体系


这是一个点状→网状的扩散。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策略。菲律宾强大的社区精神文化是这个方案得以发展下去的基础。在未来的理想愿景中,这个弹性的循环将渐渐从点状,扩散到集群,最后渐渐分布和渗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成为强大的弹性网络


本文编辑 / 曾丹瑜 陈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