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模式已开启,

吃着冰西瓜,喝着冰可乐,叹着空调,

追着电视剧的你有没有想过,

古代没有空调,又没有冰箱,

他们的夏天是肿么过的呢


经小编研究发现,

古代人避暑的套路可一点都不少。

我们从食、住、用、行四个方面,

来看看古人的避暑神器!


“空调房”

虽然以前没电,但古人一样有空调房!早在先秦那会儿,老祖宗就学会了用天然冰块制冷


周代出现了最早的冰窑。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每年冬天12月起,采集天然冰块,放在专门的“冰窑”储存。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的叫“温调殿”,夏季的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扇扇子。


唐代空调房当时叫作“含凉殿”,这可是进口货,安装了东罗马帝国传来的“绿色环保空调”,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纳凉器具

除了各种扇子,西汉巧匠丁缓为了祛暑,发明了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此物把七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叶轮拨风””。


古人还会睡“凉簟”纳凉,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祛暑降温、凉爽宜人。苏轼曾在《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除了凉席,古人还有玉枕、水晶枕、石膏枕等降温枕头。古人还喜欢在枕心里放檀香,这样在夏日就可以驱蚊虫、除异味。但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是“冷暖枕”。用瓷制作,枕头里面是空夹层,上有一个注水口。夏天睡前注入冰凉的井水,头枕其上,凉爽宜人。


除了降温枕头,古人的纳凉床上用品还有“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是一种圆柱形中空的竹制品,四周有竹编网眼,可以抱着睡觉,也可以用来搁脚,利用柱子天生的凉性质地来消暑。


饮食降温

夏日饮冰,也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

春秋末期,达官贵人们喜欢喝冰镇米酒。到了生活富庶的唐宋,人们更是花样吃冰。唐代出现了“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则卖。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冷饮店,卖“暑汤冷饮”,例如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


到了元代,冷饮又有了新突破。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就想到在牛奶中加入冰块保鲜。发现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与冷饮的繁荣相伴,一种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现,叫做“冰鉴”。其实就是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



机械代步

诸葛亮六出祁山,恰逢酷热难耐的三伏天,虽然没法给士兵们提供帝王般的消暑待遇,能够减轻一点士兵的辎重负担也是极好的!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创造性的发明了木牛流马,不仅解决了粮草长途运输的问题,也让士兵免于在骄阳度负担重物长途跋涉,1700年前诸葛亮就发明出这样的科技智慧,着实让后世佩服啊!


如果你也对诸葛亮智慧钦佩不已,如果你也想亲身体验三国文化,这个七月,蔡家坡五丈原木牛流马食集已盛大开幕!舌尖上的三国盛宴、缤纷浪漫的四季花海,还有热情似火的烧烤节,创新融合诸葛亮智慧文化,异彩纷呈,清凉畅爽,带你激情一夏!

时至大暑,五丈原上纳凉避暑正当时,还不快快加入?



注:文章来源于美的中央空调,内容有部分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