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万宁发布厅” 直接关注!


☝请点击观看本期《海南华侨》视频


海南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


兴隆热带植物园


在海南这个沐浴着热带季风气候的岛屿上,铺满了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而兴隆的热带植物不仅以数量见长,更有不少“泊来品”悠然地茂盛着。在上世纪50年代,归侨们从海外相继带回许多南洋植物品种,并在当地成功地培育推广,使兴隆成为国内难得的热带植物王国。


印尼归侨——罗德山(左)


罗德山是兴隆印尼巴厘村这片热带农作物基地的主人。身为印尼二代归侨的他,从回国至今的几十年中,一直坚守在这片令他神往的第二故乡——兴隆。

1954年,父母带着年仅两岁的罗德山从印尼邦加岛回国并最终选择了兴隆作为落脚点。


早期印尼归侨们在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开垦种植


兴隆热带经济作物——椰子、咖啡、胡椒等


在兴隆的初创阶段,归侨们充分发挥了在东南亚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技术专长,漫山遍野地种上了咖啡、香茅、剑麻等短期作物和橡胶、椰子等长期作物,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办场方针,整个兴隆很快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罗德山和他的胡椒园


在这种集体种植的农场大家庭里,罗德山从小就迷上了满目的苍翠,爱上了热带雨林。他从农场干部到农场管理局,再到90年代初下海经商,一路走来可谓阅历丰富,见识深远,具备一般个体户商人欠缺的经营理念。或许是骨子里天生着农场人对开垦种植的执拗,在赚到第一桶金后,罗德山选择了回归热带植物世界的事业。2003年,他承包了一百多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植各种各样的南洋植被和稀缺树种,并由此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更好地培育出从海外引进的咖啡、胡椒等“洋货”,罗德山在近50亩的棕榈和椰子园,尝试用棕榈和椰子树干代替传统的石柱作为胡椒藤蔓的支撑,既实现了立体种植,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又节约了石材资源。

其实,在罗德山的眼中,除了这些植物宝贝,根雕才是他真正的“命根子”。


罗德山创立的兴隆天涯热带雨林博物馆


被人称为“树根疯子”的罗德山,在十年当中收集了根雕作品一千多件。这些千奇百态的根雕作品,全部取材于太阳河河畔。那些在淤泥中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树根,有些重达数吨,有些高达十多米,有时需要花费十几天的挖掘功夫。 为了这些树根,罗德山花掉了自己上百万元的资金。2003年,罗德山创立了以生态艺术为主题文化的兴隆天涯热带雨林博物馆,模仿热带雨林风貌进行设计装修,步入其中,犹如一次森林探险之旅。


兴隆巴厘村12米8通天门(庞秀玲作品)


庞秀玲的父亲是印尼归侨,她自己也在巴厘岛有过十多年的导游经历,对印尼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与泥雕的结缘,似乎是她娱乐消遣的收获。


乐此不疲于雕塑世界中的庞秀玲


从小对绘画、雕塑的浓厚兴趣,让庞秀玲一直在泥雕中乐此不疲。随着年岁的增长,庞秀玲的雕塑技艺也日渐娴熟,闲时便捏捏刻刻,自得其乐。后来,她干脆对作品原料也加以改进,用水泥代替了泥土,制作工序也更为简单,更有利于造型的长期稳固。就这样,一件件作品在庞秀玲的手中相继诞生。龙头龟、猴子、乐器甘美兰等,可以说,庞秀玲的作品里都有一道作料叫印尼风情。除此,庞秀玲还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印尼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在这些创意性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庞秀玲的泥塑作品


由于庞秀玲的这些泥塑做得惟妙惟肖,因而在当地有了小名气。2013年,庞秀玲总算等到了自己事业的归宿,印尼巴厘村请她担任土木建筑设计师,这份工作让她开始了自己的全职设计生涯。


庞秀玲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雕塑作品


如今,庞秀玲虽然已经不太会说印尼话了,可是关于印尼的记忆总也无法磨灭,她试图把这一切通过泥塑进行生动地再现,将印尼文化中最特别的东西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这里是

万宁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

发布海南省万宁市

便民信息

旅游资讯

风土人情

社会热点新闻等


万宁发布厅




投稿微信:z313971856

投稿邮箱:313971856@qq.com

投稿电话:18117773377

文章来源:海口广播电视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