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汇款

为什么有些人写方案一气呵成,而你却在挤牙膏半天憋不出几个字?

为什么别人写的方案脉络清晰,而你却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这大概是对自身能力不自信的一种借口;老泡坚信写方案是一门科学,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不管有没有灵感都可以实现稳定的方案输出!

任何一份方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或“产生作用”而存在,所以在项目启动前期,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跟需求的提出方进行多次反复的沟通,搞清楚这份方案的需求和目标是什么

营销方案的需求通常包括品牌诊断和定位?市场研究?新品上市宣传?促进销售?提升知名度?竞品调研?消费者洞察?用户运营?广告策略和创意?媒体投放计划?PR和活动传播?等等。

只有保证需求提出方和方案产出者之间的信息对等,才能明晰方案构思的维度,确保大方向不会出错。

知道了大方向,接下来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整理搜集大量的资料,以便对项目情况、品牌/产品、市场竞品、消费者、社会文化等有一个更全面的掌握。

比如做一份品牌定位方案,通常需要的资料包括:品牌和产品的介绍,整体市场环境和趋势,竞争对手的品牌和产品,竞争对手的广告,消费者的社会基础属性,消费者的生活和行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不一定有现成的,可能需要调研后获得)等。

在这里推荐一些常用的资料搜集平台:搜集报告的网站有199IT、艾瑞网、企鹅智库、易观智库等;搜集营销案例的网站有数英网、广告门、梅花网、Socialbeta、 Campaign Asia 等;当然像百度、知乎、微信等也是非常好的资料搜集平台,不过用这些平台搜资料时,用什么样的搜索关键词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门学问。

虽然整理搜集资料这件事情比较的费精力、比较的枯燥,但只有把资料整理好并彻底消化掉,才能对后面的Idea输出提供足够的弹药支持。

有些资料是我们可以拿来即用的,如品牌和产品介绍、市场环境和趋势等。但大部分资料必须进一步研究分析,才能够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或者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才能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比如拿到竞品广告资料,我们就得去研究它的广告策略是什么?广告的优缺点在哪? 再比如拿到消费者的资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消费者基础属性,进一步利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定量和定性的手段,去洞察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背后的真因。

研究和调查的工作极其考验策划人的功力,通常只有经验老道的策划人才可以快速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当然初级策划人只要多问多学多思考,在这个过程也会颇有收获。

通常来说,“理解需求、整理资料、研究和调查“这三块前期工作可能会耗费我们一半的时间,却还没有正式进入方案撰写的阶段。为什么前面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为了精确提炼整个方案的核心课题,一击致命!就好比医生给病人问诊,会先让病人做一些检查、询问身体的症状,诊断清楚之后才能对症下药,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美国通用汽车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吉德林法则:把难题清楚地提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说明在任何工作当中,认清核心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诊断出了问题所在,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通常甲方企业和乙方Agency都会有一些成熟的方法论来解决营销问题;譬如奥美的“360品牌罗盘”,罗兰贝格的“PROFIL消费者价值模型”,李奥贝纳的“Humankind品牌模型”,智威汤逊的”Total branding 全程品牌管理“等都是营销广告圈颇具权威的方法论。

掌握的方法论越多,并把这些方法论融会贯通、搭配使用,那么问题解决的质量就会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武侠小说里,如果一位武林人士学了很多功夫,衡量他能否真正成为武林高手的标准,不在于记住了多少招式,而是看他忘了多少,因为忘记的过程就是理解融合的过程,只有做到理解并灵活运用才算真正的掌握。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工作当中。

我个人这些年通过工作和学习,累积了一些营销的模型、思考的模型和做事的模型;这些模型储存在我的脑子里,当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把相应的模型调取出来解决问题。

这些模型的积累主要靠三种手段:(1)学习一些经典好用的模型 (2) 在别人的模型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进 (3)在实操当中勤加思考,总结出一些模型。

诊断出了核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接下来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就需要我们对整体方案的逻辑进行梳理、对方案的故事线进行包装,这也是让一份方案实现升华必不可少的步骤,光自己想明白了可不行,只有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成功理解,才算是一份优质的策划案。

所有的方案内容完成之后,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这就需要我们对整体方案的逻辑进行梳理、对方案的故事线进行包装,这也是让一份方案实现升华必不可少的步骤,光自己想明白了可不行,只有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成功理解,才算是一份优质的策划案。先来了解一下梳理方案逻辑和包装故事线的方法: